下庄基础教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向下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Empty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帖子  杜俊杰 周一 五月 09, 2011 4:20 pm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新闻体裁的特点。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态度鲜明的特点。
3、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
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二、学习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层次。
五、教学思路
本课两则新闻教学重点各有侧重。第一则可从新闻的角度组织教学,第二则可从战
争的角度组织教学。新闻的内容可以依照“标题—导语 —主体”的顺序组织教学。
六、教学过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课时)
(一)、学生朗读,注意下面字词的读音。
鄂 豫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溃退 歼灭 要塞
(二)、背景介绍。
(三)、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
1..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新闻即消息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 、主体是新闻
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①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②导语 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 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
④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⑤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
3.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其特点是:及时性、真实性、简明性。
(四)、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
1、全班读标题。
2、男同学读导语 ,女同学读主体。
(五)、内容探究
思考讨论: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 从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指导分析:
1、“百万”是实数。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准确性很重要。
2、从导语 可知渡江的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
3、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至结束),叙述东路军作战情况。
4、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六)、文章中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七)、通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
(1)注意比较①②两句(下同),体会加点词语含义的不同之处。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②句的语言准确恰当。)
(2)注意用语的准确和色彩的不同。
①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3)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八)、布置作业
阅读第三层回答:
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
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5. 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
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
6. 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答案:1. 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段防线。
2. 21日下午五时。
3.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 与第一句照应。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
5. 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 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课时)
(一)、解放南阳的背景
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本文的结构。
(三)、阅读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看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获得哪些感受?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导语 。概述中 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南阳一带),背景。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有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介石军队全局崩溃的趋势。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四)、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分析:“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
(五)、概括中心:《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
(六)、分析两文的写作特色:
1.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 语言简明、气势磅礴。
(七)、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战争”的古诗句,写出完整两句。
2..完成同步训练。


杜俊杰

帖子数 : 24
注册日期 : 11-05-09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