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庄基础教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故乡》教学案例分析

向下

《故乡》教学案例分析              Empty 《故乡》教学案例分析

帖子  张薇 周四 六月 30, 2011 2:52 pm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小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较为重要的一篇课文,也是徐州中考重点考查的课文之一。由于学生的阅历和知识积累不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尤其是78至88自然段,小说的抒情议论部分,较难理解。我这教学这一片段时,改变了以往由教师设置问题,提示思考,学生讨论交流发言的教学模式。改为学生品读文段,提出问题,师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学生品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提出要求:品读是要认真理解文意,品读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二、学生提出问题,自由发言
生1:82段中宏儿说:“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我和母亲为什么惘然了,为什么想到了闰土?
生2:84段老屋离我越远了,故乡远离了我,我为什么不感到留恋?
生3:83段中灰里的碗到底是谁埋的?
生4:88段中:“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是什么意思?
生5:84段中“四周有看不到的高墙”“高墙”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生6:84段说:西瓜地上的小英雄的影像本来十分清楚,现在为什么模糊了?
生7:87段中闰土崇拜的偶像是什么?“我现在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8:87段为什么说闰土的愿望切近,而我的愿望茫远?
生9:87段中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起来了?
生10:86段中“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走的是什么路?
生11: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人?是鲁迅先生吗?
……
教师在自由发言时不停的鼓励的学生,对发言的学生适时提出表扬,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自由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成绩基础偏弱的学生也参与了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对这部分学生发言,教师给及更多的鼓励和表扬。
但仍有一少部分学生不能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为了督促和鼓励这些学生,在自由发言后教师指名了若干名学生发言,对这些同学的发言适时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今后自由发言。指名同学的发言除了提出和自由发言阶段雷同的问题外,新提出的问题有:
生1:86段中的“一气”是什么意思?
生2:86段中“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新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说“我们所未经生活过”?
生3:88段中“我在朦胧中”,为什么会“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这段景物描写有何意义?
生4:在前节课时老师讲了人物描写的正面描写有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83段中对杨二嫂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三、分析课文,剖析问题
1、教师将学生所提问题随时记在黑板上,罗列起来
2、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
3、组织学生自由发言
几乎全班学生都投入到了自由发言中,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和别人所提的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积极探讨交流,自主自觉发言。
4、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评析,个别疑难之处进行点拨。

反思这堂课成功就在于改变了教学的角度,把课堂的自主权给予了学生,从而调动了学生了积极主动性,自由发言的发言模式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而指名发言也成了课堂自由发言的必要补充。
不可否认初中语文课堂存在低效的现象,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建构高效课堂,成为摆在初中语文教师的面前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合理的课堂发言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

张薇
列兵
列兵

帖子数 : 55
注册日期 : 11-05-09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