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土地”为话题的作文——读你,我的土地
以“土地”为话题的作文——读你,我的土地
读你,我的土地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下了一个宿命性的结论:“咱们是农民的后代,出路只能在咱们的土地上。”
一祖父今年78岁,花白的须发下衬着满是条条道道的古铜色的脸,在土地上耕耘了几十年的他仍不改朝荷一把锄头,夕牵一头黄牛伴着亲切的乡音而回的日子,祖父把一辈子献给了土地,土地也练就了爷爷现在还硬朗着的身体。父亲今年50岁,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老三,也是在黄土中爬滚着长大的,虽说受改革开放思潮的影响做一些贩菜的买卖,但用他的话说:“离开土地,我还能做点什么?”是啊!“面向黄土背朝天”就是他半辈子的真实写照!这样靠土地来生存的人们,靠土地来养育的家庭,他们的光景就可想而知了。作为又一代土地人的儿子,我的童年也是在土地中度过的。妈妈常常挑着篮筐上山,其中一篮是哥哥,另一篮是我,一到地里,便把我俩丢在地里,任凭我们玩耍,也就在那时,我们开始辨认着西瓜,萝卜,花菜,包菜,豌豆……这些生在土地里的家伙。刚上学,我们有块地在学校的后面,因此太阳还没上山前,我们便被爸爸带到地里拔“猪母草”,等到快上课了,才光着脚丫子跑回教室。再大些,爸爸教我们使锄头,丰收后的菜地便是我们的“第二课堂”,我们常常把我们的“战绩”堆在裸露的土地上,让太阳暴晒,然后一把火燃尽,焚烧后留下的草木灰便可羸得爸爸的夸奖。直到读师范时,劳动时我那使锄头除草的技术,还让同学惊讶不已!在土地上周而复始的干着这些事,我便有些累了。于是,我开始埋怨起来,甚至臭骂。“我要离开土地!”发愤读书使我如愿了,读师范到参加工作的八年间似乎离开了那曾让我抱怨过的土地,而八年间家乡的变化也让证实了我当初的想法:土地创造不了多大的价值,土地创造不了多大的财富,土地不能根本地改善乡亲们的生活。你看,乡村土地依旧,没有宽敞的水泥马路,没有雨后春笋般的楼房(乡村中最高的楼房依旧是几年前的那栋),没有隆隆的机器运转声……而耕作在它上面的人们却徒劳地在脸上刻划下岁月的痕迹!“这就是土地的滞后性!”我心里忿忿不平。
二 “最近扁豆一斤一块五,今天我从安海贩回了五十斤!”“哈,现在这价格挺贵,咱地里的过几天就可以了摘了。”……“我打算在地里再种些……”“哦,不要,还没到时候,等……” …… 不用说,这又是父母亲在拉话匣子了。他们也时不时地向这个逢周末才回来的儿子热心地说上两句。呵!几年没跟土地打交道,我对他们讲的已经有点模糊,其实我也插不上话。一顿饭下来,讲的都是土地和庄稼,我都有点烦了!唉,这贫瘠的土地竟造成了我和父母间的隔阂。没想到,我对土地竟有了敌意。这是被伟大诗人艾青讴歌的土地,他的诗句我是多么的喜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喜欢的难道不就是他对这片土地的热恋和深沉的爱吗?难道不就是被他所热情赞颂着的普通劳动者所感动吗?原来啊!我误解了土地!我是否像作家路遥所说的——丧失了普通劳动者的感觉?这是多么可悲啊!毕竟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土地曾是农民的命根子,对于一个平凡的农民来说,要在大时代的改革浪潮中奋然跃起,那是不容易的。爷辈们赶不上那个时代,父辈们也因家庭因素没赶上那个时代,可为什么不做点小生意,而愿意斯守着这块阵地呢?爷爷的一生和父亲的半辈子为我作了回答:不管有无收获,或收获大小,从不中断土地上汗流浃背的辛劳,即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付出的劳动。他们的劳动同样是诗情的,他们耕耘的是快乐和收获!这是劳动人民多么可贵的品质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并不比农民在土地上耕作高贵多少!我深深地发现,在我的工作中为什么时常伴随着懊恼和痛苦?劳动者的赤诚和质朴和苦煞苦累的精神在我的血液里仿佛消失了。我愿让它再次地涌动,我愿和他们抱着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我似乎清醒了……
三又是一个周末,当我的摩托车在宽阔的公路拐进地乡间小道时,我放慢了速度。映入眼帘的是绿,满山的绿,蛙鸣此时也异常地响,更有那夹杂着田间气息的风时时拂面,这诗情画意原来就是我久寻未得的。呵!这就是土地赠与我的,我分外地高兴。其实我知道,这般景象每日都有,只是先前我未觉到察罢了!乘着兴,我赶在天黑之前又来到松山溪。松山溪三百米长,是乡村的命脉,三分之二的耕地分布在这条溪的两侧,它常年不停地给地庄稼提供着生命之泉。沿着蜿蜒的小溪,不时碰到荷锄提桶而回的乡亲们,我们互相寒喧着,几句平常的话可倍感亲切,我分外轻松了,我又恢复了作为一名农民儿子的本色了! 青山绿水渐渐在我的视线中模糊了,一切虫鸣交织着。可我分明看到平平展展的土地在昏暗的天色下仍呈现着勃勃生机!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下了一个宿命性的结论:“咱们是农民的后代,出路只能在咱们的土地上。”
一祖父今年78岁,花白的须发下衬着满是条条道道的古铜色的脸,在土地上耕耘了几十年的他仍不改朝荷一把锄头,夕牵一头黄牛伴着亲切的乡音而回的日子,祖父把一辈子献给了土地,土地也练就了爷爷现在还硬朗着的身体。父亲今年50岁,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老三,也是在黄土中爬滚着长大的,虽说受改革开放思潮的影响做一些贩菜的买卖,但用他的话说:“离开土地,我还能做点什么?”是啊!“面向黄土背朝天”就是他半辈子的真实写照!这样靠土地来生存的人们,靠土地来养育的家庭,他们的光景就可想而知了。作为又一代土地人的儿子,我的童年也是在土地中度过的。妈妈常常挑着篮筐上山,其中一篮是哥哥,另一篮是我,一到地里,便把我俩丢在地里,任凭我们玩耍,也就在那时,我们开始辨认着西瓜,萝卜,花菜,包菜,豌豆……这些生在土地里的家伙。刚上学,我们有块地在学校的后面,因此太阳还没上山前,我们便被爸爸带到地里拔“猪母草”,等到快上课了,才光着脚丫子跑回教室。再大些,爸爸教我们使锄头,丰收后的菜地便是我们的“第二课堂”,我们常常把我们的“战绩”堆在裸露的土地上,让太阳暴晒,然后一把火燃尽,焚烧后留下的草木灰便可羸得爸爸的夸奖。直到读师范时,劳动时我那使锄头除草的技术,还让同学惊讶不已!在土地上周而复始的干着这些事,我便有些累了。于是,我开始埋怨起来,甚至臭骂。“我要离开土地!”发愤读书使我如愿了,读师范到参加工作的八年间似乎离开了那曾让我抱怨过的土地,而八年间家乡的变化也让证实了我当初的想法:土地创造不了多大的价值,土地创造不了多大的财富,土地不能根本地改善乡亲们的生活。你看,乡村土地依旧,没有宽敞的水泥马路,没有雨后春笋般的楼房(乡村中最高的楼房依旧是几年前的那栋),没有隆隆的机器运转声……而耕作在它上面的人们却徒劳地在脸上刻划下岁月的痕迹!“这就是土地的滞后性!”我心里忿忿不平。
二 “最近扁豆一斤一块五,今天我从安海贩回了五十斤!”“哈,现在这价格挺贵,咱地里的过几天就可以了摘了。”……“我打算在地里再种些……”“哦,不要,还没到时候,等……” …… 不用说,这又是父母亲在拉话匣子了。他们也时不时地向这个逢周末才回来的儿子热心地说上两句。呵!几年没跟土地打交道,我对他们讲的已经有点模糊,其实我也插不上话。一顿饭下来,讲的都是土地和庄稼,我都有点烦了!唉,这贫瘠的土地竟造成了我和父母间的隔阂。没想到,我对土地竟有了敌意。这是被伟大诗人艾青讴歌的土地,他的诗句我是多么的喜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喜欢的难道不就是他对这片土地的热恋和深沉的爱吗?难道不就是被他所热情赞颂着的普通劳动者所感动吗?原来啊!我误解了土地!我是否像作家路遥所说的——丧失了普通劳动者的感觉?这是多么可悲啊!毕竟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土地曾是农民的命根子,对于一个平凡的农民来说,要在大时代的改革浪潮中奋然跃起,那是不容易的。爷辈们赶不上那个时代,父辈们也因家庭因素没赶上那个时代,可为什么不做点小生意,而愿意斯守着这块阵地呢?爷爷的一生和父亲的半辈子为我作了回答:不管有无收获,或收获大小,从不中断土地上汗流浃背的辛劳,即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付出的劳动。他们的劳动同样是诗情的,他们耕耘的是快乐和收获!这是劳动人民多么可贵的品质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并不比农民在土地上耕作高贵多少!我深深地发现,在我的工作中为什么时常伴随着懊恼和痛苦?劳动者的赤诚和质朴和苦煞苦累的精神在我的血液里仿佛消失了。我愿让它再次地涌动,我愿和他们抱着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我似乎清醒了……
三又是一个周末,当我的摩托车在宽阔的公路拐进地乡间小道时,我放慢了速度。映入眼帘的是绿,满山的绿,蛙鸣此时也异常地响,更有那夹杂着田间气息的风时时拂面,这诗情画意原来就是我久寻未得的。呵!这就是土地赠与我的,我分外地高兴。其实我知道,这般景象每日都有,只是先前我未觉到察罢了!乘着兴,我赶在天黑之前又来到松山溪。松山溪三百米长,是乡村的命脉,三分之二的耕地分布在这条溪的两侧,它常年不停地给地庄稼提供着生命之泉。沿着蜿蜒的小溪,不时碰到荷锄提桶而回的乡亲们,我们互相寒喧着,几句平常的话可倍感亲切,我分外轻松了,我又恢复了作为一名农民儿子的本色了! 青山绿水渐渐在我的视线中模糊了,一切虫鸣交织着。可我分明看到平平展展的土地在昏暗的天色下仍呈现着勃勃生机!
李金娜- 列兵
-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1-05-09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