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随笔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随笔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许多教育学者对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台上讲课直流汗,台下鼾声连成片”的情景仍时有发生。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育方法陈旧,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和整合每一堂课,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知识技能,陶冶思想感情。
下面我就以《核舟记》为例,阐述我在教学研究中的见解: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等,使读者弄清了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形象具体可触。读完之后,不仅使人“奇巧人王叔远”的高超的技艺感到钦佩,同时也对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寸核中的几多情态、几多奇趣,不禁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第一课时:
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作者像,作者的简介。再通过课文朗读正音,再通过多媒体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既有效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疏通字词之后,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疏通全文大意,教师辅助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结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这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陶行知老先生说:“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积极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友善的自由的学习环境,不堵塞学生的言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提问,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里。
第二课时:
2至4段是全文的重点,研读第二段
开展小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书中对核舟的具体描绘画出核舟一同学到黑板前画,画完再介绍。(目的是让学生理清说明的顺序,更容易的背诵。)
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这个环节中显现得非常积极踊跃,争先恐后地上黑板画,并为同学们讲解。对核舟的结构也了然于胸,读几遍也就自然而然的会背了。
研读第三段:
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自由结组,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互相协作表演课文内容。一边即兴表演,一边朗读课文,并且展开想象考虑他们可能说什么。我的教学方案一说出,本来平静的教室如投入一颗激浪之石,一霎时变得群情激奋。我还挑选了三个学生做示范表演。在表演时,如出现错误,同学们马上纠正。
研读第四段:
我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下一步,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的背诵在一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观众。而在这堂课上,教师转换了角色,充当导演,观众,却让学生充当演员。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强化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充分合理的利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光彩,使学生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古文的理解与背诵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我尽量的挖掘课文的激趣点,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绘画,课堂表演等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了课堂的教学之中,真正使学生变味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效果非常好。
下面我就以《核舟记》为例,阐述我在教学研究中的见解: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等,使读者弄清了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形象具体可触。读完之后,不仅使人“奇巧人王叔远”的高超的技艺感到钦佩,同时也对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寸核中的几多情态、几多奇趣,不禁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第一课时:
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作者像,作者的简介。再通过课文朗读正音,再通过多媒体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既有效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疏通字词之后,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疏通全文大意,教师辅助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结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这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陶行知老先生说:“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积极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友善的自由的学习环境,不堵塞学生的言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提问,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里。
第二课时:
2至4段是全文的重点,研读第二段
开展小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书中对核舟的具体描绘画出核舟一同学到黑板前画,画完再介绍。(目的是让学生理清说明的顺序,更容易的背诵。)
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这个环节中显现得非常积极踊跃,争先恐后地上黑板画,并为同学们讲解。对核舟的结构也了然于胸,读几遍也就自然而然的会背了。
研读第三段:
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自由结组,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互相协作表演课文内容。一边即兴表演,一边朗读课文,并且展开想象考虑他们可能说什么。我的教学方案一说出,本来平静的教室如投入一颗激浪之石,一霎时变得群情激奋。我还挑选了三个学生做示范表演。在表演时,如出现错误,同学们马上纠正。
研读第四段:
我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下一步,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的背诵在一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观众。而在这堂课上,教师转换了角色,充当导演,观众,却让学生充当演员。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强化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充分合理的利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光彩,使学生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古文的理解与背诵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我尽量的挖掘课文的激趣点,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绘画,课堂表演等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了课堂的教学之中,真正使学生变味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效果非常好。
李颖- 列兵
- 帖子数 : 32
注册日期 : 11-05-09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